信托產品現本金巨虧 高收益零風險神話開始破滅
2014-02-21 11:57 來源:新華網 說兩句 分享到:
新華網上海2月20日電(記者王鶴、楊溢仁)風險與虧損事件正在信托行業頻頻上演:中誠信托30億元信托產品兌付危機剛剛平息,吉林信托10億元信托產品再現逾期未兌付,如今,華潤信托穩益系列集合信托產品又被曝出本金大幅虧損。信托高收益零風險的理財神話似已開始破滅。
華潤信托產品本金虧損高達38%
隨著信托資產規模在五六年內從幾千億元一躍超過10萬億元,“野蠻生長”積累的問題開始不斷暴露。
一位浙江投資者對記者證實,家人此前購買了100萬元的“華潤穩益6號結構化固定收益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2013年12月底產品到期時,僅收到62.3萬元,不但沒有預期收益,連本金都虧損高達38%。
該投資者透露,穩益系列目前已有幾個產品出現虧損,其中,穩益4號虧損約20%,穩益5號提前清盤,2月15日到期的穩益7號虧損約12%。
記者得到的一份產品推介書顯示,穩益6號產品2012年12月28日成立,期限1年,總規模5億元。信托資金主要用于購買國內政府、優質企業債券。中國銀行配置4.5億元,作為優先受益人獲取5.4%的固定收益,一般級客戶收益主要為債券的固定票息,以及中國銀行5.4%固定收益和債券固定票息的息差部分。一般級客戶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為10%-15%。
該產品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大的本金虧損?青島農商銀行資金運營部資金交易經理秦新鋒告訴記者:“2012年底該信托計劃成立時債券收益率非常低,信托產品拋售時正值債市熊市,而且拋售也會使得損失雪上加霜。”
秦新鋒表示,普通投資者屬于次級,即劣后受益人,銀行機構屬于優先級受益人,所以普通投資者承擔的損失較大。
有投資者質疑,市場因素固然存在,但信托公司是否盡職操作履行了資金監管職責?風控方面,在發現產品凈值下跌時為什么沒有及時止損,沒有相關的信息披露?為何投資固定收益類信托產品反而還虧掉本金?此外,信托產品成立時,優先級資金為何會在投資者資金到賬后才到賬?信托公司和相關投資機構是否存在違規操作?
截至目前,華潤信托沒有就投資者提出的種種問題和要求予以答復。
風險提示屢被忽視
信托業發生的一連串兌付風險和虧損事件,出現問題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一個值得警惕的共同點是,投資者在購買時往往被告知產品“無風險”,或者暗示產品出問題肯定有人兜底。
以華潤穩益系列為例,投資者告訴記者,產品在推介時,不論是銷售機構的銷售人員,還是產品推介書、合同書,無一不在暗示產品低風險或者“無風險”。
產品推介書中,產品名稱是“穩益”,是“結構化的固定收益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推介書中明確寫著,信托資金主要用于認購地方政府和優質企業發行的債券,而且“新中國成立至今債券從來沒有發生過違約,一直是各大金融機構和一般投資者做穩健投資的首選”。
推介書還稱,產品采用結構化設計,優先資金為次級資金提供了超額收益權,投資者本金安全性高,收益性高。
中誠信托30億元煤炭信托產品的投資者也告訴記者,代銷方工商銀行私人銀行在推介產品時,稱這是專為私人銀行貴賓客戶準備的,將收益率做得很高,并稱產品沒什么風險,加上工行實力雄厚,即使出問題也不用擔心。而且,信托計劃書及合同內,涉及風險提示的內容僅有兩段、約200字的“官樣文章”。
可見,盡管監管政策已明令禁止,這種明示或暗示理財產品“無風險”的銷售方式,實際上仍然非常普遍。
投資者風險意識亟需提高。
理財產品銷售機構固然有問題,投資者的風險意識也迫切需要提高。
面對“兩位數”收益的“高富帥”信托產品,面對余額寶、微信理財等互聯網金融產品節節攀升的高收益誘惑,投資者必須有清醒意識,不能盲目崇拜收益率,不要抱僥幸心理,畢竟高收益高風險是市場的基本規律。
專家表示,信托行業已開始顯現疲態,數年來“剛性兌付”的潛規則被逐步打破已是大勢所趨。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反復提示,廣大金融投資者,包括高凈值客戶,要樹立理性投資、科學投資的理念,要拋棄一夜致富理念,拋棄對收益率的癡迷。
“投資者必須了解,除了保證收益型銀行理財產品,其他絕大部分金融理財產品在法律層面和合同里是不能承諾本金和收益的。”諾亞財富研究員李要深說,投資者應仔細甄別產品,了解產品掛鉤的基礎資產以及蘊含的風險。
財經評論家余豐慧撰文指出,作為一個冷靜、理性、契約意識強的投資者,不能僅僅依靠諸如信托產品口頭或者約定俗成的剛性兌付、高回報承諾行事,要提高金融理財知識和金融風險意識,并根據自己的投資實力、經濟承受能力,購買符合自己投資偏好的理財產品。
編輯:宮喜金
相關新聞
頭條推薦
熱門圖片

央廣網官方微信

央廣網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