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州鶴慶縣草海鎮,一聲聲清脆的敲打聲,從白墻青瓦間傳出。年輕的學徒們專注鏨刻,錘起錘落間,銀光閃動。每一天,小鎮就是在這樣的聲響中醒來。

草海鎮地處鶴慶縣北部,因境內星羅棋布的濕地與龍潭而得名。鎮內的新華村,是滇藏茶馬古道上的文化重鎮,亦是馳名中外的“銀都水鄉”。這里擁有2000余家銀銅器加工作坊、5000多名匠人,小錘敲過一千年,這清脆的敲擊聲從歲月深處傳至今日。

草海鎮新華村的銀質牌坊(央廣網記者 魏文青 攝)

一錘一藝,走出千年銀光

據《鶴慶縣志》記載,早在南詔國時期,新華村便有人從事金屬工藝鍛造,至今已傳承千年。這門技藝的延續,與一片“難以依靠”的水土息息相關。

“我們這里的水好,但太寒,早年不適合灌溉莊稼,祖輩便選擇了靠手藝吃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銀飾鍛制技藝(鶴慶銀器鍛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寸發標道出了根源。草海鎮雖因水得名,但清冽性寒的水質限制了傳統農耕的發展。于是,熔煉、開片、鍛制、塑形、鑲嵌……這套復雜的手藝,成了當地許多家庭謀生的希望。

為了生計,一代代鶴慶銀匠在學成后,不得不背上行囊和工具,踏上“走夷方”的漫漫長路。“夷方”舊指云南邊境及東南亞地區。從少年到中年,銀匠們離鄉背井,足跡遍布各地。他們走村串寨,風餐露宿,依靠為沿途群眾打制所需金銀銅器為生。

“那時出門在外很艱苦,常常借宿在村民家中,但心底一直有個信念——人可以漂泊,手藝不能丟,而且要越練越精。”寸發標16歲便跟隨父親加入了“走夷方”的行列。這段經歷,充滿了跋山涉水的艱辛,但也正是在這漫長的行走中,鶴慶銀匠得以深入接觸不同民族的文化,將各民族的圖騰偏好、審美意趣與工藝特長融會貫通。這種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歷程,使得鶴慶銀器鍛制技藝在交流融合中日益精進,迸發出更加絢麗璀璨的光芒。

寸發標正在徒弟的幫助下鏨刻(央廣網記者 魏文青 攝)

這片土地的起伏變遷,與匠人命運的沉浮交織成同一條波瀾。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草海濕地曾因“圍海造田”而干涸;如今,隨著生態修復工程的推進,水域重現靈動。

匠人也隨著候鳥一起歸來。1996年,深研各民族銀飾鍛制工藝、技藝已爐火純青的寸發標,做了一個重要決定:放棄異鄉穩定的收入,返鄉為故鄉的發展貢獻力量。

“當時村里沒什么產業,街道冷清,但我想著,這手藝得傳下去,讓小錘重新敲響。”寸發標回憶道。創業維艱,返鄉后寸發標發現家中無處可建作坊,他便向鄰居借來一堵墻,在墻邊搭起三間小屋。正是這三間“借墻而起”的小屋,成為新華村銀藝復興的起點。也正是在那年,寸發標從故鄉的清潭和美酒中汲取靈感,設計出意寓“龍騰草海、銀耀人間”的“九龍壺”酒具。作品一經問世便一炮而紅,并獲得了國家專利。

銀匠們圍坐在一起制作銀器(央廣網發 鶴慶融媒供圖)

此后,這把壺,如同一把鑰匙,開啟了草海鎮新華村產業振興的大門。越來越多外出的銀匠陸續返鄉,新華村的爐火再次旺起來,最終形成了富有深厚中華文化內涵的“鶴慶銀匠”品牌。

歸鄉守藝,錘響古韻新聲

曾經冰冷的龍潭與碧波蕩漾的濕地,現在已經成為了草海鎮產業發展的“底氣”,也構成了小鎮獨有的生活畫卷。

當年外出“走夷方”的銀匠,靠手藝維持生計;如今,草海鎮以產業鏈整合和文旅融合,讓銀藝從“走出去”變為“引回來”。銀匠不再漂泊在外,他們回到家鄉,成為本地經濟的中堅力量。

如今的草海鎮,既是非遺之鄉,也是創業熱土。沿街的作坊前店后坊相連,手工銀器、文創飾品、體驗工坊匯聚一處。電商、直播、設計等新業態,為古老的銀藝注入了新的生機。

“大學時就聽說這里的銀器鍛制很厲害,所以畢業后我一個人從南京來到這里拜師學藝。”“90后”青年黃魯辰說。師從寸發標后,他將傳統銀藝與現代設計結合,推出“大漆銀胎”系列產品。

黃魯辰正在打磨銀器(央廣網記者 魏文青 攝)

作為江蘇人,黃魯辰早已習慣了師娘那一手“辛辣中透著溫潤”的鶴慶菜,也漸漸把這里當作了第二故鄉。“在學藝的過程中,我越來越喜歡草海鎮的生活,也越來越融入這里,于是決定留下。”黃魯辰說。后來,他與朋友共同創立了“一瓢銀藝”品牌,開設了自己的銀器工坊,作品銷往全國多個城市,甚至遠銷至美國、日本。

像黃魯辰這樣的“新草海人鎮”越來越多。他們中有設計師、手藝人,也有返鄉創業的年輕人,他們讓傳統銀藝與文創旅居、數字傳播融合發展,使小鎮煥發出新的活力。

新華村匠人制作的精美銀器(央廣網發 陳濤 攝)

“‘水養銀,銀養人’。銀器對我來說,從來就不只是一種貴金屬,它是從手心傳下來的溫度,是一代代人的呼吸和心跳。”回望數十載傳承路,已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寸發標心生感慨:“現在傳承這樣的手藝非常不容易。過去我們是‘手藝人’,現在我們則是‘守藝人’——但我們守住的不僅是技藝的‘形’,更是文化的‘根’。”

如今的草海鎮新華村,不僅是“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草海鎮轄區內的新華銀器小鎮還入選為“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這里的人們,以水為魂、以銀為業,讓傳統與現代在錘聲中交織出新的篇章。

小鎮簡史: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鶴慶縣草海鎮,地處滇西北高原腹地,是典型的高原水鄉。鎮域以湖泊濕地“草海”而得名。這里水系發達,濕地面積逾千公頃,是云南重要的觀鳥地和國家級濕地公園,素有“泉潭之鄉”的美譽。

全鎮常住人口約3.2萬人,產業以生態文旅、非遺手工與農特產品加工為主。轄區內保留“耍海節”“荷花會”等白族傳統民俗。鎮內的新華村,是滇藏茶馬古道上的文化重鎮,也是馳名中外的“銀都水鄉”。早在唐代南詔時期,當地便開始金銀銅器手工鍛制,至今延續千年。如今,這里已形成“家家有手藝,戶戶有工坊”的格局,逐步成為了我國西南地區銀器工藝品加工和銷售的集散地。

夕陽余暉下的草海鎮(央廣網發 李光明 攝)

總策劃:張軍 于鋒

總監制:伍剛 宮歆慧

統籌:陶玉德

策劃:魏文青 李紅笛

采制:趙貝貝 魏文青

鳴謝:鶴慶縣委宣傳部

編輯:魏文青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