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昆明10月30日消息(記者 魏文青 趙貝貝)清晨,薄霧籠罩,昆明市盤龍區松華街道高原植物種質保護繁育基地(以下簡稱高繁基地)一片生機盎然。溫室里,科研人員正細致記錄作物生長數據;試驗田中,不同品種的大豆在高原陽光下搖曳生長。
這座集科研試驗、育種創新與成果轉化于一體的基地,正成為高原農業科技振興的新高地。
從“冷庫里的種子”到“田間的生命”
高繁基地位于昆明市盤龍區松華街道,這里地處低緯高原,氣候濕潤、光照充足、水源優質,是滇中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依托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科研力量,盤龍區農投公司攜手地方政府,在此啟動為期30年的“高原植物種質資源守護計劃”,探索“從資源保護到成果轉化”的創新路徑。
實驗室里,顯微鏡下的咖啡胚體正悄然分化生長。“傳統育種選育一個新品種往往需要十年,現在通過體細胞胚育種技術,周期被大幅縮短!敝锌圃豪ッ髦参镅芯克至敛┦拷榻B,該技術能快速復制優良性狀,為云南咖啡產業的精品化、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位于昆明市盤龍區松華街道的高原植物種質保護繁育基地(央廣網發 盤龍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在試驗田中,科研團隊正在研究不同海拔下大豆的性狀差異!霸颇洗蠖狗N植分布海拔跨度大,我們希望篩選出能在2300米以上高原穩定生長的優良基因,為高原農業提供更強的種源支撐!敝锌圃豪ッ髦参镅芯克鬏x輝博士說。
“基地最重要的功能是種質復壯,讓保存多年的種子恢復活性,再回庫保存!备叻被馗敝魅斡诟粡娊榻B,科研人員還在設施大棚中開展功能性狀評價,探索植物資源在農業、醫藥、生態等領域的潛在價值,形成從“收集保存”到“創新利用”的完整鏈條!斑@里生態優良、水源充足,非常適合打造綠色循環、零排放的農業示范區!庇诟粡娬f。

工作人員在田間地頭檢查種苗(央廣網發 魏文青 攝)
科技成果“長”在地里,讓農民共享創新紅利
“科研創新要真正走進田間,才能結出產業之果。”盤龍區農投公司副總經理羅文介紹,高繁基地已吸引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云南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等多家科研機構及種業企業入駐,構建起“科研—育種—繁種—推廣示范”的完整體系。
通過與村集體、合作社合作,基地帶動周邊農戶參與種植與管理,實現土地流轉、就近就業雙提升。目前,羊肚菌、天麻等項目已在松華街道落地,村集體經濟與農戶收入穩步增長;部分育種項目的種苗已銷往甘肅等地,科研成果正從昆明走向更廣闊的高原農田。

高繁基地培育的種苗(央廣網發 魏文青 攝)
松華街道村民王聰波說:“我家種的‘羊肚菌六妹十三’,以前每畝產量300斤,現在提高到了350斤至400斤,技術人員還會定期到家里指導種植。”隨著科技成果深入田間,農戶的種植水平和收益不斷提升。
“我們將進一步引入智能監測設備,實現全過程數據化管理,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農業創新樣板!绷_文表示。
如今的高繁基地,不僅是高原植物“種子芯片”的守護地,更是科技成果的“加速器”。一粒粒種子,從冷庫到田間,再到農民手中,正見證著云南高原農業在科技賦能下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