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山西省大同市左云縣白羊大地,綠意盎然的谷黍田如無邊織毯鋪展至遠方,株苗挺拔、葉色油綠,微風拂過,葉浪翻滾間奏響豐收序曲。這片承載著希望的田野,不僅孕育著飽滿的谷粒,更堅定了左云縣以科技賦能小雜糧產業、推動鄉村振興的步伐。
自然稟賦打底,好山好水育好糧
左云縣的谷黍能有如此旺盛長勢,首先得益于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這里晝夜溫差懸殊、日照時長充足,為谷黍光合作用和養分積累創造了理想環境;肥沃疏松、透氣性佳的土壤,更讓谷黍根系得以自由舒展。正如當地農戶所說,今年的谷黍“喝飽了甘霖、曬足了日光”,先天優勢為豐收打下了堅實基礎。
今年的谷黍“喝飽了甘霖、曬足了日光”(左云縣委宣傳部供圖)
作為省級小雜糧生產示范基地,左云縣早已將谷黍等小雜糧視為特色農業的“當家花旦”。如今,20萬畝無公害雜糧基地連片成勢,150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抱團發展,讓這片土地上的“生態優勢”持續轉化為“產業優勢”。
科技為翼,現代農業技術提質增效
“從選種到管理,每個環節都按科學來”,這是宏豐康農牧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趙有平對豐收的信心來源。在左云縣的谷黍田里,先進種植技術正成為增產增收的“關鍵變量”。
全膜覆蓋雙壟溝播技術像給土地蓋上“保濕被”,鎖住墑情、提升地溫,確保種子齊苗壯苗;旱地播種技術精準“捕捉”降水資源,讓谷黍在關鍵生長期“喝到及時雨”;無人機“一噴多效”技術更成了農戶好幫手,一次作業即可同步完成除草、防蟲與補肥,既省力又高效。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王宏介紹:“通過推廣抗旱良種、全膜覆蓋等技術,谷粟畝產從200多斤漲到300多斤,農戶腰包越來越鼓。”
產業延伸,小雜糧撐起鄉村振興“大舞臺”
左云縣的谷黍產業早已超越單一種植環節,向著“全鏈條增值”邁進。依托優質谷黍資源,當地延伸出深加工產業鏈,將飽滿的谷粒加工成小米、雜糧粉等產品,通過標準化生產提升附加值;同時,以小雜糧為媒,推動“農業+文旅”融合,讓游客走進田間體驗農耕樂趣,拓寬產業價值邊界。
飽滿的谷粒加工成小米、雜糧粉等產品(左云縣委宣傳部供圖)
如今,谷黍不僅撐起了農戶的“錢袋子”,更成為鄉村振興的“金扁擔”。從田間的科技種植到車間的精深加工,從農戶的單打獨斗到合作社的抱團發展,左云縣讓“小雜糧”真正做成了“大產業”。
眼下,左云的谷黍正蓄力生長,豐收圖景日漸清晰。這片田野的實踐證明,立足本地資源、以科技賦能特色農業,就能讓土地煥發新活力,讓農民收獲真金白銀。這種“生態打底、科技賦能、產業延伸”的發展路徑,為各地培育優勢農業、推動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的鮮活經驗。(來源:左云縣委宣傳部)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