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中稻收割季節。湖南省衡陽市珠暉區東陽渡街道興湘村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隨風擺動,盡是“喜看稻田千層浪,夏收滿園稻谷香”的醉人景象。
近日,伴隨著隆隆作響的轟鳴聲,收割機在農機手熟練操作下來回穿梭,一排排顆粒飽滿的稻穗被快速轉動的齒輪卷入“腹中”,脫粒后的秸稈隨即被粉碎成屑拋撒在田間。
脫粒后的秸稈隨即被粉碎成屑拋撒在田間(唐蘭榮 攝)
“使用收割機,不僅加快收割效率,還可以通過機械粉碎秸稈還田,有效解決秸稈處理難題。”興湘村黨總支書記郭四清指著田里的秸稈碎屑說,“一畝地的秸稈粉碎工作只要10多分鐘就能輕松完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當這些秸稈碎屑與泥土充分融合,進而腐解成肥,又有效提升了秸稈綜合利用率。”
秸稈粉碎還田是目前成本最低、最為普遍的秸稈利用方式。近年來,珠暉區大力推廣水稻秸稈還田技術,為發展生態農業、促進和美麗鄉村建設,多次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推廣和指導種植戶使用水稻秸稈還田技術,從源頭上杜絕秸稈焚燒造成的大氣污染,改變傳統露天焚燒水稻秸稈的習慣。
興湘村通過“低茬收割+翻耕還田”方式,將“鬧心稈”轉變為“綠色稈”。機械化還田不但解決了秸稈焚燒帶來的各種安全隱患和種植戶的煩心事,還可以將秸稈變成肥料,方便下一季種植,進一步提升農民種植積極性,持續推動農業綠色高效發展,助力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秸稈還田技術非常實用,今年全村種了700畝中稻,平均畝產量達750公斤,每畝水稻增產約50公斤,每畝肥料成本節約100元左右,經濟效益非常可觀。”郭四清高興地說,“我們將利用好村里的‘一塊田、一塊土、一口塘’,激發鄉村自身的發展活力,增強群眾的發展信心與動力,在這片土地上不斷奏響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交響曲’。”
目前,東陽渡街道已實現12個村秸稈機械化還田工作全覆蓋,共完成秸稈機械化還田6000余畝。據悉,為推動秸稈還田技術的開展,東陽渡街道廣泛動員黨員干部群眾和志愿者全方位宣傳秸稈還田的重要意義,通過發放宣傳單、召開屋場懇談會、邀請農技專家培訓等多種形式,讓更清潔、更高效的秸稈還田技術受到越來越多種植戶的認可。
珠暉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唐偉表示,下一步,將持續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治理工作,加大對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的引導與宣傳,積極探索機械還田和企業回收等綜合利用形式,增強“取之于田、用之于田”的環保意識,實現“以用促禁”,力推全區農業生產綠色循環發展,促進農業增產增收。(唐蘭榮)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