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汕頭10月30日消息(記者張順鵬)在當代中國的地理圖景中,粵東地區既承載著深厚的革命集體記憶,又是客家文化與潮汕文化交融匯聚的精神家園。近日,“發現最美鐵路·粵東騰飛新引擎”網宣活動將鏡頭聚焦粵東地區,展示了由多條高鐵線路構成的環線網絡。鐵路,作為現代性的重要象征,正以其獨特的時空壓縮效應,將這片土地的紅色基因與文化脈絡融入更廣闊的國家敘事之中。

鐵路不僅是便捷的交通工具,更是一種重塑歷史敘事的強大力量。當列車駛入粵東,乘客所經歷的不僅是簡單的地理位移,更是一場穿越時空的精神對話。三河壩戰役舊址上斑駁的工事,葉劍英故居中質樸的文物,這些靜態的歷史遺存在鐵路帶來的動態人流中被重新激活。鐵路使得革命紀念地從區域性的歷史地標,升華為全民共享的精神殿堂,實現了從地方記憶到國家記憶的升華。

梅龍高鐵(央廣網記者 張順鵬 攝)

從更深層次來看,鐵路在粵東地區構建了一種新型的文化傳播機制。它打破了地理隔閡導致的信息不對稱,使客家圍龍屋的建筑智慧、潮汕工夫茶的文化精髓得以跨越地域限制。這種傳播并非單向的文化輸出,而是通過持續的人員往來,形成了一種文化再生產的良性循環。來自四面八方的訪客不僅汲取精神養分,更通過自身的解讀與傳播,參與著對粵東文化內涵的豐富與重構。

值得深思的是,鐵路帶來的現代化進程與紅色文化、傳統文化保護之間形成的辯證關系。在傳統認知中,現代化常被視為對傳統的消解。然而,在粵東的實踐中,我們看到了一種更為復雜的互動——鐵路在引入現代文明的同時,反而強化了人們對精神根脈的追尋。當人們能夠更便捷地抵達革命舊址、文化遺址時,這些場所的歷史意義在現代化的語境下獲得了新的詮釋空間。

動車組在存車場蓄勢待發(央廣網發 沈思玩 攝)

從區域發展的維度審視,鐵路在粵東鋪設了一條精神與物質雙重滋養的發展路徑。它既解決了革命老區長期面臨的地理隔離問題,又為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提供了基礎設施支持。這種“交通+文化+紅色旅游”的發展模式,為類似地區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范本——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完全可以通過對歷史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同進步。

粵東的實踐啟示我們,現代化交通網絡的意義早已超越單純的物理連接。在文化自信日益重要的今天,鐵路這類基礎設施正在成為重構區域文化身份、強化集體記憶的重要媒介。當更多的人沿著鋼軌走進粵東,他們帶走的不僅是旅途記憶,更是一種對文化根脈的深切認同,這正是交通現代化最為深刻的文化意義。

汕頭站(央廣網記者 張順鵬 攝)

這片土地的真正魅力,不在于它保存了多少歷史遺跡,而在于它通過鐵路這樣的現代紐帶,讓歷史與當代產生了有生命力的對話。在這個意義上,粵東的實踐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要啟示: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不僅在于妥善保存,更在于能否與現代生活建立有機連接。

愿這片充滿紅色記憶與文化芬芳的土地,永遠閃耀著璀璨的光芒。愿鐵路繼續發揮其作用,讓更多的人走進粵東,讓紅色文化與客家、潮汕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絢爛的光彩。

編輯:羅世偉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