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16日消息(記者 龐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年來,我國黃土高原實現由黃變綠,地質災害防范與生態修復科技邁入世界領先水平,海上風電由“跟跑”到“領跑”,引領江河水沙災害防治國際發展……8月15日,在2025年全國生態日主場活動上,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發布20年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20項重大科技成果。

生態文明領域20項重大科技成果發布(央廣網記者 龐婷 攝)

王金南介紹,為系統回顧和展示二十年來我國生態文明領域取得的輝煌科技成就,彰顯科技創新在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美麗中國建設中的核心驅動力,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中國生態學會、中國林學會、中國海洋學會、中國水利學會、中國氣象學會、中國農學會、中國地質學會、中國地理學會、中國土壤學會、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等11個國家學會組成的中國科協生態環境產學聯合體,組織領軍專家初選、百位院士終選,從2005至2023年400多個國家科技進步獎、自然科學獎和技術發明獎項目中,遴選出“生態文明領域20項重大科技成果”。

這20項重大科技成果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是廣大科技工作者踐行“兩山”理念,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奮力建設科技強國的一座座豐碑。

具體來看,第一項為歷經45年編研的《中國植物志》,是全面記錄中國植物資源的權威巨著,具有重大科研和經濟社會價值,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奠定重要科學基礎。

第二項是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體系創建與應用,系統解決了從源頭到龍頭、城市到農村、監測到管控的重大技術難題,全面支撐城鄉居民喝上“放心水”。

第三項為黃河調水調沙理論與實踐,是世界治河科技史新創舉,推動河流治理技術及相關學科發展,對黃河流域治理、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第四項是汶川地震地質災害評價與防治,解決了160多個被列為生態修復工程“禁區”的世界級技術難題,引領我國地質災害防范與生態修復科技邁入世界領先水平。

第五項是海上風電安全高效開發成套技術和裝備及產業化,突破我國海上風電安全高效、低成本、規模化開發技術瓶頸,形成自主創新成套技術與裝備并實現產業化,推動我國海上風電由“跟跑”到“領跑”。

第六項是京津冀地下水污染防治關鍵技術與應用,創新地下水污染實時自動監測預警與效法自然的綠色修復新技術,支撐了京津冀地下水環境質量改善。

第七項是新型膜法水處理關鍵技術及應用,實現膜分離原理、制備及應用全鏈條創新,打破數十年國際壟斷,支撐萬億級用水產業,為國家水資源和水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第八項是流域水循環演變機理與水資源高效利用,以二元水循環基礎理論、綜合模擬與調控技術全鏈條創新,支撐京津冀水安全保障,引領國際水資源管理發展方向。

第九項為工業煙氣多污染物協同深度治理技術及應用,創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高效協同脫除及副產物資源化利用技術,應用于32個省市區及23個國家,有力支撐“藍天保衛戰”。

第十項是燃煤機組超低排放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實現燃煤污染物排放優于天然氣發電排放限值,為建成全球最大規模最清潔的煤電供應體系和打贏藍天保衛戰提供了重要支撐。

第十一項是黃土高原生態系統過程與服務,針對我國環境脆弱地區生態系統過程機理、服務權衡和集成方法等取得重大突破,支撐黃土高原實現由黃變綠的歷史性轉變。

第十二項是特大城市空氣質量改善理論與技術及其應用,創新高分辨率源清單技術、量化“減排—效應”關系,提出協同控制路徑,支撐北京奧運空氣質量達標及特大城市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第十三項為清潔高效煉焦技術與裝備的開發及應用,在綠色煉焦核心技術和智能裝備方面取得重大創新,為我國焦化行業技術升級和綠色低碳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第十四項是氣候數值模式、模擬及氣候可預報性研究,在氣候動力學基礎理論、模式研制、數值預測等基礎研究和實際應用實現重大創新,為我國氣候預測與應對氣候變化提供重要支撐。

生態文明領域20項重大科技成果發布(央廣網記者 龐婷 攝)

第十五項是生態節水型灌區建設關鍵技術及應用,在灌排系統高效節水、生態建設和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實現創新,廣泛應用于全國灌區規劃建設,產生巨大生態與經濟效益。

第十六項是全國生態功能區劃,開辟了生態系統服務與生態安全新方向,支撐國家重大生態保護與恢復政策制定實施,實現守護綠水青山推動經濟發展的有機統一。

第十七項為典型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分析方法與生成轉化機制研究,創新持久性有毒污染物檢測方法,建立二噁英排放因子,主導制定國際標準,為國家環境保護和履行國際公約做出突出貢獻。

第十八項是我國二氧化硫減排理論與關鍵技術,實現酸沉降臨界負荷、控制區劃、總量減排及應用創新,支撐二氧化硫大規模減排實踐,為解決我國酸雨問題、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提供關鍵支撐。

第十九項是水沙災害形成機理及其防治的關鍵技術,破解泥沙災害鏈式傳遞與風險累積機制,突破泥沙災害評估、預測和控制技術瓶頸,引領江河水沙災害防治國際發展。

第二十項為國家環境質量遙感監測體系研究與業務化應用,建立了由技術體系、工程體系、業務體系構成的我國自主環境質量遙感監測體系,為國家生態環境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撐。

編輯:朱冠安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